2019新京报夏季好书35本(我们全送)
转瞬间,2019年已过一半,我们不禁再次感叹时间的倏忽无情。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年,回顾历史,读书这一关乎个体自省的精神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它甚至是一种体力活动,因为在这样漫长而炎热的夏日里,摈弃杂念、神思入定地读完一本密度与力度都对自身构成挑战的书籍殊为不易。在这份由35本书籍汇成的夏季书单中,我们打破了书籍类别,历史和社科类书籍的比重较往日多一些,但这并非是某种刻意的倾斜,而是在诸种好书之中踟蹰不定的偶然选择。
张潮曾在《幽梦影》的开篇讲道:“读史宜夏,其时久也”,此种偶然,也算是因缘际会的某种必然吧。今年是二战爆发80周年,书单中也确有几本与战争、与 19至20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紧密相关的书籍,比如英国作家派特·巴克描写一战的长篇小说《重生三部曲》、丽贝卡·韦斯特关于巴尔干的游记作品《黑羊与灰鹰》、青年学者高林的《皇帝圆舞曲》,时代的大历史与个人的小历史彼此交错缠绕,也勾勒出了20世纪这个关键时段的命运底色。而现代与传统、社会与个体、谎言与真实、遗忘与记忆的交织缝合,也构成了这份书单的某种精神底色,比如《孔子大历史》《声入心通》《简斯维尔》《坏血》《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独异性社会》《中国的颜色》等等,都是将目光潜入历史织体的内部,发现日常生活的种种真相,以过去为质料反思当下的社会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是一种驶向真实之境的努力,甚至构成了一种直面未来的美德。当然,这份书单里也不纯然是时间的重量,不纯然是人的故事,更有轻快明亮的生活体验与丰富多样的自然故事,比如《中国食辣史》《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苏丹的犀角》等等。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轻与重的故事,有用或者无用的故事,道出了广袤世界的奥妙与生命存在的本质。
这个夏天,我们要送给关注我们季度书选的读者一份礼物——2019年新京报夏季好书35本,送给一位幸运书友。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好书”,识别小程序参与抽奖,你就有可能成为我们正在寻找的“今夏最幸运书友”。
新京报书评周刊夏季好书
《锦瑟》
作者:范迁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3月
本书发出的人世慨叹之复杂,与李商隐《锦瑟》有相通之处。通过一介书生跌宕的一生,作者勾画出中国自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起将近三十年的历史大脉络,又用丰盈真实的细节填充,用具体人物的生命起伏与日常生活展现,非常动人,且具有警示作用。
《黑羊与灰鹰》
作者:(英)丽贝卡·韦斯特
译者:向洪全 夏娟 陈丹杰
版本: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4月
丽贝卡·韦斯特在这本书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是一位游客。其谦逊的文字让我们相信,她对巴尔干地区的叙述首先诞生于直觉,在旅途沿着自己的所见所闻,逐步走进巴尔干各地区背后的历史阴霾。
《辛格自选集》
作者:(美)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译者:韩颖 等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年5月
辛格总是能够从一个崇高的视角化解现实的卑微与丑陋,从而给读者以宽容和温情的感受,“从宇宙高处俯视人间,就连一场世界大战也无非只是短促的军事游戏罢了”。这种世界观的成功呈现,则得益于辛格高强度的艺术手法。
《重生三部曲》
作者:(英)派特·巴克
译者:宋瑛堂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重生”,在派特·巴克的这本小说中,是个具有自反意味的伪命题。战地医院的军人们恐惧战争,却又迫不及待地重返战场。《重生三部曲》让我们反思:在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中,究竟是什么鼓动着年轻人的热情,让他们成批地自愿加入那血肉横飞的队伍。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苏醒1860-1865》
作者:(美)约瑟夫·弗兰克
译者:戴大洪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4月
约瑟夫·弗兰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是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实验,他打破作家传记的常规,拓展了这一文类的界限。弗兰克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私人生活置于他与时代文学及社会-文化史的相互关系之中,重点关注其作品的诞生过程,也就是生活转化为艺术的过程,弗兰克称之为“神秘的突变”。
第三卷“自由的苏醒”讲述陀氏返回首都,决心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学声望。身为两份在文化-社会动荡中刊行的文学杂志的编辑和撰稿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快就发现那些将要为他的成熟杰作奠定基础的主题。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作者:刘奎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作为现当代史上的复杂人物,郭沫若在大众眼中的形象,往往集中于1949年之后的刻板印象,加之后期的形塑也让他的本来面目越发模糊。在《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一书中,刘奎重返战时文化人的命运与历史抉择现场,借助第一手史料重新辨析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思想转变和文化实践。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
作者:陈力卫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6月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民族主义和近现代史的文化复杂性,导致中日之间语词概念的传播、互动与共享关系受到了种种因素的干扰,以至于后世在谈论时总是以讹传讹。陈力卫在《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一书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把当时的字词典进行了一一对照,梳理了中日近代新词的互动共享及其历史脉络。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作者:王东杰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4月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续接了《历史·声 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中的“声音”部分, 对近代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 统一与推广等历史脉络和结构异变,进行了多维度的社会互动网络考察;从语言的角度探究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轨迹,呈现了文化与政治、精英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力量角逐和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内在张力,深刻地剖析了国族建构与社会转型诸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历史影响。
《费 孝 通 晚 年 谈 话 录 (1981-2000)》
编撰:张冠生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年5月
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在官学之间的特殊经历,对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他晚年的谈话录,基于历经沧桑后的自身经历,对社会、学术和政治进行了融会贯通式的回顾与反思。这本看似结构散乱的晚年话语档案,记录了处于政学之间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对新时代富民强国的美好夙愿和救民济世的赤子情怀,也记录了晚年忆旧怀人的悲悯之情。
《坏血》
作者: [美]约翰·卡雷鲁
译者: 成起宏
版本: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4月
曾估值90亿美元的硅谷创业公司希拉洛斯一度让整个世界为之沸腾。2013年,该公司宣称发明了一项新型血液检查技术,这吸引了无数商业巨鳄为其投资,而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更被冠以“女版乔布斯”的称号。这则硅谷神话如今被证实是彻头彻尾的骗局,揭露这场惊天谎言的正是本书作者,两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记者约翰·卡雷鲁。在科技与创新作为风向标的时代,《坏血》具有再明显不过的警醒意义:科技淘金热诱惑年轻人打着创新的幌子来规避法律和道德,而浮躁、盲从、过度许诺的创业圈文化使得低劣的骗术得以大行其道。
《唐宋之间的国家与祠祀》
作者: 杨俊峰
版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5月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20世纪初正式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代的开始”,由此开启了海内外学界对唐宋转型的持续热议和研究。但先前的学术研究很少关注到,国家与祠祀信仰的互动关系也在唐宋之间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唐宋之间的国家与祠祀》通过跨代史的比较研究,以国家和南方祀神风俗的互动为焦点,分析作为政治载具的祠祀如何成为宋代政治文化的基本元素。杨俊峰的著作既补充了宋史研究在制度与信仰方面的缺失,也有助于读者把握唐宋转型的宏观脉络。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1400-1900)》
作者: (美)韩书瑞
译者: 孔祥文
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一部严谨、扎实、厚重的考据之作,将研究目光对准明清两朝北京的寺院与城市生活,勾勒出五百年间帝都寺院的生态变迁。寺院不仅关乎人们的信仰,更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权力格局、社会心理、娱乐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
作者:(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
译者:巩婕
版本: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5月
“个人”是现代社会的神话。即使这个神话已被揭穿和祛魅,人们依然无法抗拒独异于人的追求,不只是个人和物品,集体也是如此。德国社会学家莱克维茨的《独异性社会》抓住了这一点,他从劳动、技术、阶层、政治等视角出发,试图找出社会制造独异性的模式、类型和格局。
《一神论的影子》
作者:赵汀阳,(法)阿兰·乐比雄
译者:王惠民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3月
这是一本法国人类学家与中国哲学家的通信集,在诸多矛盾点中触及了东西方文化、宗教与哲学的关键命题,既达成了温情的交锋,也没有脱离日常对话的亲切感。赵汀阳从中国哲学的资源中汲取灵感,乐比雄则对自古希腊始的西方经典有深刻理解。一神论(信仰知识的唯一权威)看似与跨文化(打破文化界限)存在矛盾,却又在二人的对话中和谐共在。
《保守主义思想:从伯克到艾略特》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 张大军
版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汉唐阳光
2019年5月
拉塞尔·柯克的这本成名作就是一部试图理清保守主义思想谱系的著作,它为原本模糊不清的保守主义赋予了身份,也为保守主义描绘了一幅由史及论的完整图景,这让保守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变得清晰可辨。这是一本了解英美保守主义的必读之书。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作者:萧冬连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3月
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令世界瞩目,不过“中国奇迹”并不等同于“中国模式”。萧冬连以经济史的方式呈现前因后果,虽不像经济学家那样关注何种经济制度更能带来经济增长,但也给出了一个关键判断,即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绝不是一个意外的结果,也不是提前设计的结果。
《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
作者:(美)马克·格兰诺维特
译者:王水雄 罗家德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3月
《社会与经济》是马克·格兰诺维特数十年思考的部分结果,将“社会”置于“经济”之前,是因为他认为经济选择受制度、文化和关系网络等因素影响,反之也在挑战这些影响。他的这部分研究彰显了其在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能动与结构等二元概念中的自由穿梭魅力。
《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
作者:(美)艾米·戈德斯坦
译者:徐臻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5月
在人类工业史上,任何一次产业转型或重组都不是风平浪静的。这是一个风险迭起的过程。而风险承受者既包括可能破产的所有者、管理者,也包括被迫失业的、长期以此为业的产业工人,随着熟悉的工作被潮流卷走。这是一场无法回避的艰难抉择。这样的故事并不稀缺,也并未远去。
《王的归程:阿富汗战记(1839-1842)》
作者:(英)威廉·达尔林普尔
译者:何畅炜/李飚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3月
本书是刻画阿富汗历史的佼佼者,它围绕1839至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展开,以阿富汗国王沙·苏贾的王位失而复得为线索,详尽地还原了两国因大国博弈、利益争夺而兴起的战争,如何在扶持傀儡政权后走向终结,贫瘠的阿富汗最终成为英国人的坟场。
《皇帝圆舞曲:从启蒙到日落的欧洲》
作者:高林
版本:东方出版社
2019年3月
本书展示了19世纪的欧洲奇妙丰富的色彩,充满个性的君主和政客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光耀夺目的角色,文人用冷峻、讥诮且不乏温情的笔状摹这个时代的庸常与诡奇。这个时代也为革命留下的足够的空间,巴尔干半岛上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发出的几声枪响,瞬间击碎了这个时代的迷梦。
《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作者:丹尼尔·比尔
版本:后浪·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年6月
这部研究沙皇统治时代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专著,改变了人们的诸多成见。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确实是一种残酷的刑罚,但它并非真的被荒原上的酷寒冻住,从始至终恒久不变。恰恰相反,这片冰雪荒原以其广阔无垠,为这些流放者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作者:罗新
版本: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5月
罗新的这本小册子,是对当下历史应用中出现的种种误区和暗面的重击回应。历史正因其“有用”,因此常常被权力所觊觎。历史学者作为历史的守护者和捍卫者,理应以历史学家的职业美德去对抗这种对历史的亵渎,历史学家应该有勇气成为一名战士。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作者:许知远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5月
今年是梁启超逝世90周年。在通俗与学术之间,许知远试图钩沉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隐秘关联,为当今时代困于现实的人寻求历史的驱动力。在历史群像的焦灼与渴望、勇气与怯懦之下,仿佛能够看到与历史遥相呼应的另一个时代的情绪与困途,也仿佛能够在历史的细节中清晰地看到我们时代的知识分子与梁启超那一代人之间的精神牵引。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作者:李硕
版本: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在作者李硕看来,孔子终其一生所见证的,是一个他理想中静态的礼法社会的崩塌和一个从旧体制中脱胎而出的贵族社会的形成。孔子的一生既是一个践行理想的故事,也是一个在这种时代生存的故事。贵族社会的世袭特征与等级制度相对静止的表面出现了穴隙,而且穴隙正在扩大成一个吞噬万物的黑洞。孔子一直坚守底线,宁可在虚情假意的厚待和流离颠沛的庸常中守住本心,也不愿趋奉时势,降低自己的底线与人格。这就是孔子的本性,也是孔子悲剧命运的原因。李硕的书精准地把握了这一点。作者剑走偏锋的笔法,抓住了孔子某些少有人注意到的本质: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正是因为他把整个时代都活成了自己一生的注脚。
《吴门贩书丛谈》
作者:江澄波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5月
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过,古籍修复鉴定正在走向浪潮的边缘,对于古籍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吴门贩书丛谈》是具备文献价值、留存与收藏价值的“记忆抢救”之作。几百页的文稿,是一个藏书人用一生积累的厚度,它既是一个人的从业史,也是一部古籍书业辗转变迁的时代记录。
《中国食辣史》
作者:曹雨
版本: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6月
中国最火的菜系是什么?不少人都会想到“无辣不欢”的川湘菜。但辣椒虽流行,相关学术研究却难称丰富。《中国食辣史》填补了空缺,兼顾专业与趣味,是面向大众的科普书。从中国食辣的起源,到中国文化中的辣椒,再到辣椒与阶级的关联,本书都有回应。透过“食辣史”,我们读到的是社会经济的变迁。
《失控的农业》
作者:(英)菲利普·林伯 里、伊莎贝尔·奥克肖特
译者:郑襄忆、游卉庭
版本:三辉图书|人民日 报出版社 2019年5月
“You are what you eat”的箴言深入人心,但这个时代,或许“You are how you eat”更亟待思考。《失控的农业》聚焦世界范围内,集约化养殖方式的扩张,以及背后的沉重代价。它敢于追问和思考:集约化养殖是否是人类的最好选择?但它并非止步于“控诉”,作者相信,身为消费者,我们拥有巨大的力量,改变“失控的农业”。
《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
作者:(英)理查德·琼斯
译者:花保祯
版本: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4月
《不速之客》讲的是我们家中的小动物侵略者的故事,包括跳蚤、鼠妇、皮蠹、蜈蚣、家鼠、蟑螂……足以让人寒毛直竖。但本书作者的细致讲述和循循善诱,让我们终于能平心静气地去了解家里恼人的虫豸们。
《了不起的动物乐团》
作者:(美)伯尼·克劳斯
译者:卢超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9年4月
这是一本关于自然界声响的书,作者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采集动物、植物、自然界发出的声音。他让我们知道,不仅每一种生物都会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且不同的生态群落会分别形成自己独特完整的声景。另外,这本书的写作也非常迷人。
《传统即创造》
作者:(日)冈本太郎
译者:曹逸冰
版本:新经典文化 | 新星出版社
2019年4月
被称为日本“毕加索”的冈本太郎,是个暴脾气的“毒舌”。他批评自己的国家,明明承受着传统的重量,却在生活里迷失方向。他批评传统主义者兜售关于“古典”的眩晕印象,在故弄玄虚中自说自话,让人误解何为“古典”的内核。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在今天看来依然那么眼熟。
《中国的颜色》
作者: [法]布鲁诺·巴贝 摄 / [法]尚陆 编
版本: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4月
巴贝的镜头里,几乎都是普通人——他们穿着冷色调的制服或常服,收着麦子,捧着茶壶取暖,吃着冰棒,抱着孩子,看着恋人……表情中没有对镜头的怯懦,没有对未知的畏惧。《中国的颜色》更难得之处,在于连续的影像记录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改变。早期人与人目光的自然交汇,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脱离集体主义色彩的关系;生活场景中记录下来的从容目光和肢体语言(比如80年代的婚纱摄影),体现了时代解放对于个人个性展示和家庭关系的影响。
《莲与龙——中国纹饰》
作者:(英)杰西卡·罗森
译者:张平
校对:邓菲 李晨 沈水 施静菲 李宝平
版本: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年4月
在古代,东西方间的交流已经广泛开展并且相当深入。书名是《莲与龙》,但对龙纹论述不多,书中相当篇幅着力于中国瓷器上缠枝莲纹来源的考据。作者将晚期中华帝国瓷器上的缠枝莲纹上溯至古典时代地中海地区的茛苕叶,勾勒出一条东西间的交流轨迹;而这一交流并非单一向度,蒙元时期,大量中国器物和纹样曾经广泛影响伊朗和土耳其。
《少年赫比》
作者:[美] 赫尔曼·沃克
译者: 一熙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5月
少年的成长,既短暂又永恒。很难相信这部作品出自一位战争文学大师之手,因为它毫无烟火之气,仿佛一趟摇荡起伏的过山车,搭载着幽默、爱情、秘密、梦想、冒险、犯罪、救赎等元素,将少年时光清晰无比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同《麦田里的守望者》、《莫吐儿传奇》、《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作品一样,赫比这个由赫尔曼·沃克一手缔造的犹太小男孩,深深地烙印在儿童文学之中,向一代又一代人讲述着纽约那一年的夏天,讲述着那个属于赫比以及他伙伴们的暑假和夏令营的故事。
《苏丹的犀角》
作者:戴芸
绘者:李星明
版本:蒲蒲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2019年6月
原创图画书《苏丹的犀角》所讲述的,是地球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的故事。作为一个物种的代表,苏丹一生的坎坷,能让我们想到太多太多。这样一个著名的悲剧,在书中讲述得真实、克制又温柔,两位中国的作者给了它一次动人的呈现。
《我们的一天》
作者:真真
绘者:垂垂
版本:奇想国|海豚出版社
2019年4月
《我们的一天》是一本原创职业启蒙图画书,展现了售货员、果农、航天员、作家、快递员等24种职业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中所要做的事情。书中对职业和代表形象的选择,展现的丰富、真实的细节,都能看到作者和编者的用心。
这个夏天
我们要送给关注我们季度书选的读者一份礼物——
2019年新京报夏季好书35本
送给一位幸运书友
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好书”,识别小程序参与抽奖,你就有可能成为我们正在寻找的“今夏最幸运书友”。
扫描下方二维码
并回复关键词【好书】
今夏最幸运书友可能就是你
如果担心自己运气不佳
当不了最终的幸运儿
我们还准备了夏季好书的购买折扣
点 击 下 图
即可进入新京报书评周刊夏季好书打包购买页面
付款时输入满减优惠码
6Z7CM5
即可满200减40,一个账户限用一次
本文原载于2019年7月6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B07版。撰文: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编辑:李妍 徐学勤 杨司奇 榕小崧;导语校对:赵琳;正文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7月6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版~B12版
「主题」B01 | 驶向真实之境——2019年新京报夏季书选
「主题」B02 | 夏季好书
「主题」B03 | 夏季好书
「主题」B04 | 夏季好书
「主题」B05 | 夏季好书
「主题」B06 | 夏季好书
「主题」B07 | 夏季好书
「思想」B08 | 赵汀阳:跨文化对话,是为了消除误解(上)
「思想」B09 | 赵汀阳:跨文化对话,是为了消除误解(下)
「文学」B10 | 《战争哀歌》:历劫归来的救赎之歌
「历史」B11 | 《利维坦》:捕鲸业如何塑造美国历史
「视觉」B12 | 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图书馆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夏季好书打包购买页面~